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二 A
Workshop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Ⅱ) a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工學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王志弘 
課號
BP7001 
課程識別碼
544 M016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6,7,8,9(13:20~17:20)星期六5,6,7,8(12:20~16:20) 
上課地點
工綜311 
備註
參與式環境規劃與設計指南編寫
總人數上限:12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2BP7001_companion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環境規劃與設計是建築與城鄉所的核心專業領域,尤其以參與式規劃設計為基本理念和操作方式。在民主化、全球化、氣候變遷等結構性趨勢下,社會發展及其規劃設計課題日益複雜,所需的跨領域知能和整合性技巧,越來越繁雜多樣。據此,參與式規劃設計既顯得更加必要,也面臨更多挑戰。然而,本所雖然有實習課程及其他各類課程,藉以支持跨領域之參與式規劃設計專業者訓練,即所謂專業通才教育,仍有所不足,甚且致生學習上的不安和疑惑。因此,我們必須開始反思專業通才教育的內容及操作方式。
Leoni Sandercock曾於〈規劃師之養成:為二十一世紀儲備規劃師〉(1998)文中,倡議TAMED的規劃者養成教育,亦即技術性(technical)、分析性(analytical)、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生態學(ecological)與設計(design)類的學科。如此眾多的學科類型,實難在有限修業年限中完成。但是,專業通才的教育理念,卻要求對於每個重要領域都要有足夠認識,方能發揮團隊合作的效果。因此,或許有必要編纂一冊涵蓋當前重大規劃設計議題與技能,尤其是參與式規劃設計知能的學習指南,作為自學指引,並發揮認知繪圖(cognitive mapping)的作用。
 

課程目標
本課程藉由收集資料、訪問使用者,並編寫一套環境規劃與設計的學習指南,令修習的同學得以思考自身專業的構成,以及如何通過該自學手冊來確認、推廣和反思專業的訓練過程。再者,完成之學習指南則可以作為本所師生持續思辨專業通才教育內涵的媒介和平台。
課程結束時預定完成的具體項目,包括:
1.一本編排完成,附有圖文的環境規劃與設計學習指南,約三百頁。
2.至少三場使用者焦點團體訪談及記錄。
3.環境規劃與設計領域參考書單一份。
4.建立一個環境規劃設計學習的臉書粉絲頁。

■學習指南之預擬架構:
1.空間表現法、模型與地圖製作
2.電腦軟體和網路資源
3.城鄉規劃體制、法令與程序
4.土地使用、住宅、交通及公共設施計劃原則
5.基地計畫、生態環境分析
6.建築計畫書與使用後評估
7.社會分析
8.趨勢預測、計畫評估與財務計畫
9.參與式規劃設計之理念、步驟和技巧(社區調查、問題掌握、訪談與溝通協調技巧、工作坊、空間劇本、民眾劇場及其他參與暨審議機制、組織化策略、社區報與網站、媒體公關策略、籌款與募款、危機處理)
10.重要詞彙
 
課程要求
■課程要求:
1.齊心協力,有團隊合作精神。
2.固定出席,並按照計畫投入各項工作,維持時間和工作紀律。
3.發揮想像力,腦力激盪。
* 本課程限城鄉所碩士班二年級以上選修。
** 雙重分組:先按章節分工,另可區分為編採組(文獻收集、採訪、撰稿)和美工組(攝影、繪圖、版面構成),但討論皆一起進行。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指定閱讀:
1.Sandercock, Leoni (1998)〈規劃師之養成:為二十一世紀儲備規劃師〉(鄭文良、陳惠雯、林秀姿譯),《城市與設計》4: 21-35。
2.王鴻楷(2011)〈歷史變局下的台灣永續規劃與設計專業教育—對建城所發展方向及課程的建議〉,《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7: 1-15。
3.夏鑄九(2011)〈卅年回首,反省向前——對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一個批判性回顧與展望〉,《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7: 17-34。
4.蕭百興(2011)〈建築形式回歸人文–身體的學院實驗:華梵建築空間教育實踐經驗反思(1990-2000年代初)〉,《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7: 35-62。
5.黃瑞茂(1998)〈重讀“都市計畫”:規劃�設計作為空間專業實踐的策略〉,《淡江理工學刊》1(2): 123-131。
6.周志龍(1996)〈英國現代城鄉規劃思潮與專業教育的再結構〉,《歐美研究》27(3): 179-228。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一般):
1.丁致成(1997)《城市多贏策略:都市計畫與公共利益》。台北:創興出版社。
2.林崇傑、陳宇進、陳惠婷、盧維屏(1996)《市民的城市》。台北:創興。
3.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1991)《你我的都市空間》。台北:時報文化。
4.Greed, Clara (2007)《規劃引介》(Introducing Planning)(王雅娟、張尚武譯)。北京:建築工業出版社。
5.Levy, John M. (2002)《現代城市規劃》(第五版)(孫景秋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Bayer, Michael, Nancy Frank and Jason Valerius (2010) Becoming an Urban Planner: A Guide to Careers i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7.Brooks, Michael P. (2002) Planning Theory for Practitioners. Chicago: Planners Press.
8.Duerksen, Christopher J., C. Gregory Dale and Donald L. Elliott (2009) The Citizen’s Guide to Planning (4th edition). Chicago: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9.Gaber, John and Sharon Gaber (2007)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Planning & Policy: Beyond the Numbers. Chicago: Planners Press.
10.Parker, Gavin and Joe Doak (2012) Key Concepts in Planning. London: Sage.
11.營建雜誌社(2001)《都市計畫專業用語之解說及彙編》。台北:營建雜誌社。
12.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1995)《台北市都市計畫事典》。台北:台北市政府都發局。
■參考書目(參與式規劃設計):
1.Hague, Cliff, Patrick Wakely, Julie Crespin and Chris Jasko (2006) Making Planning Work: A Guide to Approaches and Skills. Warwickshire, UK: 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2.Hester, Randolph T.、張聖琳(1999)《造坊有理:社區設計的夢想與實驗》。台北:遠流。
3.Wates, Nick and Charles Knevitt (1993)《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Community Architecture)(謝慶達、林賢卿譯)。台北:創興。(原書出版於1987年)
4.康旻杰、楊清芬(2001)《飛夢共和國:藝術大遊行.社區輕鬆玩》。台北:遠流。
5.Diers, Jim (2009)《社區力量:西雅圖的社區營造實踐》(黃光廷、黃舒楣譯)。台北:洪葉。
6.西村幸夫(1997)《故鄉魅力俱樂部》(王惠君譯)。台北:遠流。
7.侯志仁主編(2013)《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台北:左岸。
8.侯志仁主編(2013)《反造城市: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台北:左岸。
9.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
10.陳板主編(1998)《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是社區史操作手冊》。台北:遠流。
11.楊弘任(201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新北:群學。
12.Kahn, Si (1996)《組織結社:基層組織領導者手冊》(陶蕃瀛譯)。台北:心理出版社。
13.Alinsky, Saul. (1988)《反叛手冊》(Rules for Radicals)(廖世德譯),台北:南方。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互評 
15% 
由修課同學相互評分,佔15%。 
2. 
平時表現與成果 
50% 
平時上課、出席、操作、討論、完成品之表現,佔50%。 
3. 
期末評圖 
20% 
邀請本指南之預定使用者(學生和教師)來評圖,針對修課同學提供之書面資料,以及口頭報告暨詢答表現評分,平均其成績,佔20%。 
4. 
期中評圖 
15% 
邀請本指南之預定使用者(學生)來評圖,針對修課同學提供之書面資料,以及口頭報告暨詢答表現評分,平均其成績,佔15%。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4,2/28  課程介紹;分工,擬定寫作架構和執行計畫。 
第2週
3/03,3/07  研讀相關範例和文獻 
第3週
3/10,3/14  舉辦第一次焦點團體訪談(對象:研一學生);
收集資料,調整寫作架構。
 
第4週
3/17,3/21  舉辦第二次焦點團體訪談(對象:研二以上學生);
收集資料,調整寫作架構。
撰稿、製作圖表、拍攝照片。
 
第5週
3/24,3/28  舉辦第三次焦點團體訪談(對象:教師);
收集資料,調整寫作架構。
撰稿、製作圖表、拍攝照片。
 
第6週
3/31,4/04  收集資料;撰稿、製作圖表、拍攝照片。 
第7週
4/07,4/11  收集資料;撰稿、製作圖表、拍攝照片。 
第8週
4/14,4/18  收集資料;撰稿、製作圖表、拍攝照片。
網站建立與維護。 
第9週
4/21,4/25  期中評圖,檢討,調整計畫。 
第10週
4/28,5/02  收集資料;撰稿、製作圖表、拍攝照片。
網站維護。
 
第11週
5/05,5/09  收集資料;撰稿、製作圖表、拍攝照片。
網站維護。 
第12週
5/12,5/16  收集資料;撰稿、製作圖表、拍攝照片。
網站維護。 
第13週
5/19,5/23  收集資料;撰稿、製作圖表、拍攝照片。
網站維護。 
第14週
5/26,5/30  收集資料;撰稿、製作圖表、拍攝照片。
網站維護。 
第15週
6/02,6/06  收集資料;撰稿、製作圖表、拍攝照片。
初編。
網站維護。
 
第16週
6/09,6/13  編排、校對。
網站維護。
 
第17週
6/16, 6/20  校對完稿、印製。
網站維護。
評圖資料製作。
 
第18週
6/23, 6/27  期末評圖。